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中環食潮


一年前寫過一篇「老襯消費主義」(http://gravyloveme.blogspot.hk/2012/04/blog-post_14.html),當時已有預感中環牛記茶室遲早執笠,今日果然應驗。在中環友之中,竇蓉的飲食習慣是比較草根的,直接些講是「慳」,同事中有人每日都會book枱食飯,食鐵板燒也要指定chef,我自問味蕾未有如此靈敏,對食的要求較低,因此平日最喜歡幫襯中環小店,常去的就是牛記、九記和羅富記,三者之中以牛記的菜式最豐富,不足二百元,可以吃到兩碟份量十足的小炒,一碗例湯,兩碗白飯,再加免費糖水,在中環絕無僅有。牛記結業後,類似格局的菜館就只有蛇王芬,酒樓格局如蓮香,至於鏞記、陸羽之類,又太過煞有介不是收工之後,隨便吃兩個小炒的地方。

小店相繼結業,除了簡單一句地產覇權外,扮嘢飲食文化的流行,其實也是原凶之一。就以中環為例,以本人非正式統計,三大流行食店分別是拉麵、咖啡店及各式各樣的cake shop,例如牛記坐落的九如坊、歌賦街,就已經有長、周月拉麵、宅麵專門店;中環全區的拉麵更是多於雨後春筍,豚王、一風堂、味千,Missocool、札幌元祖、秀拉麵,名堂之多,難以盡錄。

其實類似的食熱潮前幾年在中環也出現過,當時的主角是漢堡包,在《飲食男女》之類的雜誌吹捧下,忽然間薯條、漢堡包都有不同門派,歌賦街、威靈頓街、士丹利街當年多了很多漢堡包專門店,記憶中有Burger RepublicPro-BurgerMonster Burger等等,今天當然執晒笠,就連Triple O’s都因為交易廣場大翻新而結業,拉麵熱潮恐怕不久都會步漢堡包熱潮的後塵。

至於cake shop,全個香港也是多到泛濫,甜味是比較單一的味覺,林林種種的cake shop主要以靚樣取勝,食味其實太同小異,當中又以Ms B CakeryPetite Amanda為偶像派的佼佼者。奇怪的是同樣是甜品,糖水照理都好好賺,但在中環就只有無盡的cake shop,卻容不下一間糖水店,是否湯圓、蕃薯、紅豆沙太cheapN年前在娛樂行曾經有一間滿記,後來都執了笠。

只要繼續有大量TVB廣告雜誌式的飲食節目,加上期期都要搵嘢寫的飲食雜誌,自然有很多雄心壯地的創業者加入飲食潮流,讀者追捧一輪,逼走了旁邊付不起租的老土食店,大家又慣性懷緬一番。所謂一雞死一雞鳴,除了業主立於不敗之外,千辛萬苦創業的食店東主,有些可能連裝修錢都蝕埋,中環食客想吃碟雞,沒有了牛記,也可以去扮嘢十足的大班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