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直資與尊貴理財

《蘋果日報》數天前有一段講中環中女搵老公的花邊新聞,接受訪問的媒人表示,有女顧客的擇偶條件是「唔使太靚仔,差唔多古天樂咁就夠」,又談及年薪五十萬的女人最實際,年薪八十萬或以上的女人,多數會開出不切實際條件,是最難搞的一種。「差唔多古天樂咁就夠」可能是受訪者為搶眼而設計的sound bite,但他提到中女的薪酬分隔線卻頗值得細味。試想想,香港在多個層面都不再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則,但為何很多中產對種種不公義仍然視若無睹?這種冷漠正是源自一種虛幻的優越感,以為傾斜特權份子的政策,自己也是受惠者之一,以為搵八十萬和搵五十萬,是兩個不同的階層。
直資明放着是偏袒有錢人的一種世襲制度,近日聖士提反直資引發的爭議,喜見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的戴德正校長仗義執言,但跟反國教風波一樣,環顧四周,竇蓉身邊贊同戴校長之言的,反而是沒有兒女的人。
我的朋友和工作夥伴之中,不少乃有家底之輩,這群人擁護直資,當然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們的確是世襲制度的受惠者,看看楊哲安此等水平,也曾官拜教育局政治助理,自然明白他為何支持直資。至於一般打工仔,公平的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子女才更有利,但不少卻自我陶醉於五十萬和八十萬的區別,妄想在這一百幾十萬中,還可分隔出高、中、低級等多種層次,私人樓、私家車、私家醫院、直資名校,就成了高級中產的身份象徵。
恒生銀行中環總行,把存戶分成三層,底層是普通存戶,一樓是五十萬至一百萬的卓越理財,二樓是一百萬或以上的尊貴理財,每日午飯時間,尊貴理財那一層才最多人,在香港,有一百萬存款的人多過蝨乸,在尊貴理財那一層的人,根本一點也不尊貴。
這種把本來普普通通的東西,弄個尊貴的名字,製造不切實際的虛榮感,正是香的社會風氣,當教育淪為一種商品,講供求的時候,本應相對平等的就學機會,無端端變了分成幾級的「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但其實「尊貴理財」之上還有private banking,當你以為在尊貴理財出入就是踏上成功階梯,極富階層根本一直在另一幢大廈出入。
親戚朋友的子女們,大部份都可以入讀理想的中小學,不過就算沿用派位的方式,在他們父母的關係網絡和努力催谷下,孩子即使入不到聖保羅男女,也總會找到門路入聖士提反或其他名校,總之怎樣也不會去了band 2學校,分別是在舊制下,有幸入到聖保羅男女,他們只需支付津貼中學的學費;相反,當直資學校愈來愈多之時,他們付出高昂的學費,扭盡六壬,子女讀的也未必是頂級學校,只不過因為凡是好一點的學校也變了直資,才令到讀書的負擔愈來愈大,原理和深水也有豪宅一樣。有些家長吃力地支撐着直資高昂的學費,以及每年英美遊學團的開支,偏偏覺得自己也是傾斜政策的受惠者。
現實中,朋友論及子女的教育,我多數會選擇沉默,「針唔拮到肉唔知痛」,直資與否終究和我沒有切身關係我只希望這種由人人平等變成人人分級的風氣 不要蔓延到醫療體系。社會上有錢、有權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中產一族雖然是比下有餘,我對目前擁有的物質也感到滿足,但如果以1-100來推算我們這群人在財富階梯中究竟排到1520?我只知如果平等的社會體制被破壞,除非你是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否則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逼,我對香港未來的期望已很卑微只希望當我變了竇蓉婆婆的時候去醫院看病,不用倒退到要講關係塞紅包!
曾經問過一個來港定居的大陸朋友,香港有甚麼好,她說,「在大陸,做工、讀書、 看病,每一件事都要識人,求人,香港就不用這樣。」對了,就是這麼簡單!但現在讀書、搵工,甚至搵intern,何嘗不是要識人,求人?是誰把香港變成這樣一個不平等的地方,猶在以為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